今昔培训之比较
每年的培训本是我颇为盼望的事。可以瞻大师首尔,沐名家春风,品同行心血,省自家不足。现在每年的培训成为假期惯例,这是好事,想假期如此之长,学习学习不致慵懒,如果放在学期间,免不了换课调课,搞得人仰马翻。三天下来,感觉本次培训与往年相比,颇有不同。
其一:紧了谁?松了谁?
往年培训时,教研中心如临大敌,一签名,二写卡,三点到。更一人一卡,不得代取,一人一投,不准多投。发卡记名的老师严如判官,不容说情。管得严本是好事,旨在督促老师师认真学习,可是有视我等教师为偷懒耍赖之辈之嫌,尤其是那些住得远的拖儿带女的老师更觉不便。本次培训时间安排得相对合理,签名报到也宽严相济。学习是自己的事,大多数的老师还是很重视这种为数不多的学习机会的。松一点,学习氛围更为轻松,让老师心灵更觉舒畅,学习是自己的事,逼也是没有用的。这是我们常对学生说的话啊。
其二:远一点?近一点?
往年培训,多请名家,窦桂梅、于永正、王文丽等,这些小语界的标杆远道而来。聆听一位位大师的精彩演绎,享受着或大气,或婉约,或激情,或简约,或幽默的名师盛宴,如沐春风,心旷神怡;如品浓茶,令人心醉;如赏画卷,叫人流连忘返。虽然自诩达不到那个高度,可是能仰望星空,采撷最适合自己的,结合自己个性,成就自己独特的课堂风格,铸就自己个性的教学特色。今年培训多是请本地青年教师执教,集教研训为一体。本真,本色,固然不错。只是这样的教研,在校内范围已经可以达到,而且教师参与度高,从集体备课到上课评课反思全程参与其中,不用只作看客,更有效果。作为每年一度的大范围培训,颇觉失望。
其三:高一点?矮一点?
大型培训每年次数不多,千呼万唤才能将几千人聚集。因此我主张每次培训的标杆要立得高一点,成为一个旗帜,成为一个学习的目标。太矮了,让人觉得培训水平有所降低。
原因一:师生之间配合度差,毫无默契。虽然造成这种现象原因太多,孩子们也在教师的不懈努力下渐入佳境,但这拖累了课堂,让培训变得沉闷无趣。原因二:教师没有充分展现自己风彩,包括远道而来的李老师,年轻老师更觉拘谨。屈卫锋老师相对来说还颇有风度。原因三、教案设计没有太多亮点。课堂要注重实效,有宽度有广度有深度,但这种大型的教研课,应该有亮度,所有的课要有共同点让老师可圈可点。而这次的备课都觉不太充分。尤其是吴敏芝老师的作文课,三年级作文入门课,感觉老师只告诉了学生,门在那儿,没有告诉孩子如何入门。
深圳是个大都市,荟萃百家之见。其中不泛颇有争议的主张,为什么不引入培训?震震关门教书的我们的耳朵?教师活在多变的社会,为什么不将一些非课堂非教学的思想引入培训,让固步自封的我们醒醒脑子?上千人的集训,应有上千种思想,上千种声音,虽杂,虽乱,但很好很好。
2008.9.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