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时读红楼 如今读红楼年少时候,为赋新词强说愁。
那时读红楼,喜欢的是红楼的美貌才女,个个天生丽质,满腹诗华。“珍重芳姿”的薛宝钗温柔敦宛,“醉卧花间”的湘云憨态可居,“蕉下客”探春精明高傲,“槛外人”妙玉轻逸出尘……最是喜欢如空谷幽兰般的黛玉,“两弯似蹙非蹙柳烟眉,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。态生两靥之愁,娇袭一身之病。泪光点点,娇喘微微。娴静时如姣花照水,行动处似弱柳扶风。心较比干多一窍,病如西子胜三分。”如此美人,却父母早亡,寄人篱下,郁郁寡欢,最终忧郁而死,叫人怎不心疼怜惜?
那时读红楼,更喜欢红楼的诗词曲赋,无一不透着红楼美女的婉转才情。葬花词中“红消香断有谁怜”、“一朝飘泊难寻觅”的悲凉缠绵,海棠诗社里“偷来梨蕊三分白,借得梅花一缕魂”的巧妙别致,月下对诗“寒塘渡鹤影,冷月对花魂”的清冷凄惨……最让人心疼的是那“天尽头,何处有香丘”的哀叹,命中注定的悲剧无处可逃,身为弱女子,无法抗拒,只有心伤心伤心伤。
那时读红楼,常幻想自己就是那弱柳扶风的女子,倚着窗儿,绻绻愁惆,拈花拭泪,感叹身世的飘离,孤苦无依,薄命的人儿,四时情伤。那时读红楼,一句句的品着,绛珠仙子与补天顽石的爱情,与世不容,凄美哀婉,黛玉焚诗稿,伤心欲绝,“宝玉,你好……”好什么呢?总也无法理解。或许是我那时不懂得爱情,太过浅薄。或许是我那时不懂得权势,太过无知。在那个社会里,爱情本来就是奢侈的事。
如今成熟,不再附庸风雅,开始品味其中无穷奥妙。
如今读红楼,终于明白这段爱情的起伏原本就寄生于政治家族的起浮中。这个家族的兴旺亦卷绕着皇权王位的纷争,看似莫明其妙的情节豁然开朗。揭开秦可卿的神秘面纱,藏于红楼的皇家女子牵动着整个家族的命运,旦夕祸福,不由得不胆战心惊。一个得宠的元春就可以让整个家族富贵一时“白玉作床金作马”而伴君如伴虎,一朝失宠了卿卿性命,整个家族而转入水深火热,树倒猢狲散。一首好了歌,道破了多少玄机啊。红楼啊红楼,让我开始洞察人生。
如今读红楼,更喜欢红楼梦的美,不仅有美文,美女,其中美食,美景,美色等等更无处不体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……最馋涎欲滴的是红楼盛宴中的每一道菜,色香味跃然纸上。其实,根本没有写事物是什么原料,人们是怎么吃的——多数情况好象根本就没吃。只是一串食品的名称就足以吸引读者调动嗅觉、味觉融进书里。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刘姥姥品茄饷,原本清香甘甜的茄子在凤姐边吹嘘边解释中经过蒸煮烹炸,靡烂在酒肉里。不知道可有人试过如法炮制,严格地做了一次茄饷,真不知是何等的美味啊。这是必然的,听起来就很油腻的。就是湘云组织的螃蟹宴,吃到的也不是螃蟹,而是扑面而来的一股华贵,让人倾慕的才情。红楼啊红楼,让我成为美食主义者。
如今读红楼,品出了今天仍然无法追求的时尚。红楼女子精于养颜,她们采集花瓣,细细研成胭脂,纯天然毫无尘滓,让自己的肌肤宛如冰雪般晶莹剔透。红楼女子精于着装,或彩绣辉煌,恍若神妃仙子,或轻烟软罗,犹如隔世佳人。红楼女子精于着色,松花配桃红是娇艳,葱绿配柳黄是雅淡,大红兼大黑须石青压住底色,处处显得心细如丝,匠心独运。仅仅一个结饰,就有“一炷香,朝天凳,象眼块,方胜,连环,梅花,柳叶,攒心梅花”的花样种种更看得人眼花缭乱。叹世人,又有几个能如红楼中人独具慧眼,把握得如此精细入微,让他人望尘莫及呢?
如今读红楼,读不完,品不尽,其中滋味。
- 上一篇:课改,我们因你而精彩
- 下一篇:五加二等于爱……